见证者

Otto Schnepp奥托·施涅普于1948年离开上海,现为南加州大学化学系终身教授。他曾在以色列海法任教,也曾作为科学顾问受聘于美国驻北京大使馆。

William Chiang蒋维立于1949年离开上海,定居旧金山,并成为了一名机械工程师。他曾参与加州理工学院登月火箭的设计,随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

Lotte Marcus萝特·马科斯于1947年离开上海,定居洛杉矶并成为了一名临床心理医生。她同时也是加州蒙特利市“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项目的创始人之一。时至今日,她依然在坚持救治病患。

Dr. Gu Jue顾珏医生196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药大学。随后成为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的一名眼科医生。她于1995年退休,并一直在上海居住。

Jerry Moses杰瑞·莫塞斯1947年离开上海,前往智利圣地亚哥。在那里,他开始在一艘商船上工作,并随之环游世界。移居美国后,他从事房地产和服装领域的工作。

Zhang Yongpei张永培曾任上海长江运输公司的副总经理,直至2001年退休。他居住在上海法租界附近的徐家汇区。平日爱和朋友、邻居们打麻将。

William Eisner威廉·艾斯纳1949年离开上海,原计划前往旧金山,却被一辆封闭的火车转移至埃利斯岛,随后被送至意大利和以色列的难民营,直至1950年获得美国签证。他后来成为了一个知名工程公司的律师。

Zhou Huizhen周慧珍在上海表厂工作直至退休。如今她居住在虹口,平日爱和亲朋好友以及他的一对双胞胎孙子打麻将。

Vera Sasson薇拉∙萨森1949年离开上海,移居美国之前,她在以色列和意大利各生活了一年。她在纽约时报的广告部工作直至退休。

Dr. Liliane Willens莉莉安∙韦伦斯博士1951年离开上海前往波士顿,在那里获得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她曾任教于波士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如今在全球各地做关于中国的讲座。她的回忆录《上海的无国籍者》于2010年出版。

Ho Feng Shan何凤山在多年杰出的工作之后,于1973年从大使的岗位卸任。他于1997年在旧金山去世。2001年,以色列犹太人纪念馆授予他“国际义人”称号。

Professor Su Zhiliang苏智良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同时也是新纪念馆主任。二十五年来,苏智良教授潜心从事慰安妇研究,并为慰安妇受害者争取权利。

Irene Eber伊爱莲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路易斯·弗里贝格东亚研究所教授。她著有多部关于犹太人在中国的书籍。

Harry Fielder哈里·费德勒于1940年出生于上海。凭借他们的侄子埃里克·格斯道朴从中国领事馆取得的签证,哈里·费德勒的父母得以从维也纳逃亡至上海。1949年,费德勒一家移民到了加拿大。

Irena Steinfeldt伊莲娜·斯坦费尔特为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儀人部主任。此前,她在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大屠杀学国际学校工作,起草并出版了供以色列及国外学校使用的教学材料。

Keith Eisner吉斯·艾斯纳于1993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学院。在一家极具声望的律师事务所工作数年之后,他转行成为了一名电视剧制片人及编剧。他的代表作有《傲骨贤妻》、《纽约重案组》、《法律与秩序》等。

Primo Levi普里莫·莱维(影片开场引言作者)是一位意大利犹太化学家、作家,也是犹太大屠杀幸存者。他于1919年生于意大利都灵,著有数部小说、短篇故事集、散文集及诗歌集。他的代表作包括关于他在纳粹统治时期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作为囚犯的回忆:《这是不是个人》(1947);以及颇具个人色彩的《周期表》(1975)——他以各种元素为隐喻,创作了一系列相互纠结的半自传故事,表达他对二战时大屠杀的反思与回应。英国伦敦皇家研究院将《周期表》评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学著作”。1986年,他的著作《被淹没和被拯救的》出版。在这本书是对纳粹种族灭绝行为的思索,也是对奥斯维辛幸存者与消亡者各自特点的剖析。莱维于1987年从三层高的楼上坠亡。他的死因最终被确认为自杀,但也有人认为莱维的死是一个意外。

网站视频

Avraham (“Boolie”) Yehoshua亚伯拉罕·B·约书亚,以色列作家,于1936年出生。在他的西班牙系犹太家族中属于第五代耶路撒冷人。约书亚在1954年到1957年期间服役于以色列军队,是一名跳伞兵,并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攻读文学与哲学。

他的第一本故事集《老人之死》于1962年出版。由此他成为了以色列作家“新浪潮”一代中的重要人物。这一代的作家与之前的早期作家不同,他们关注个体及个体间的关系,而非群体。约书亚著有十一部小说,三部短篇故事集,四部戏剧,以及四本散文集。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并在28个国家出版。《纽约时报》称其为“以色列的福克纳”。

Hsu Yuen Kan徐元乾于1930年出生于居住在上海国际租借的大富之家。他的父亲是外滩一名成功的烟草商。1984年,徐元乾被送至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留学。建国之后,徐元乾留驻美国。五十年代初期,徐元乾参军并驻守德国。退役后,他受训于环球烟草公司,60年代中期,他举家移居至泰国,并成为连接亚洲与环球烟草公司的烟草商。在菲律宾与香港效力以后,他于90年代返回里士满。他和他的妻子目前在里士满和上海间居住。

Prof. Xu Xin徐新教授任教于南京大学,是中国犹太学研究的领头人和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他在南京大学创立了戴安/杰尔福特·格来泽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徐新于1949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7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英文系。此后,他留校任教英语和以美籍犹太作家作品为主的美国文学,直至1986年。1986年以后,徐新主要从事犹太学、犹太文化,以及中国犹太史研究。

Mr. Sun二战期间,孙先生的外祖父林道志居住在上海虹口区,每日与大量犹太难民同进同出。林先生是一名新教牧师,于1930年8月在虹口区创立慕义教会学校。在四十年代早期,日军与国民军在上海北郊的战事日益紧张,林先生与他的家人避难至老家浙江的小村庄。由于担心虹口会被炸弹袭击,林先生的一个犹太邻居卡尔将他的大量英语、德语与希伯来语藏书托付给他,其中有大量重要的宗教文献。此后,卡尔返回西方定居,就此与林先生断了音信。

1945年到1949年国共内战期间,林先生的慕义教会学校依旧开放;即便在建国初期,林先生的学校也依旧有130个学生。当时林先生和他的家人在学校居住,并将藏书储藏在安全的地方。

在管理学校的同时,林先生还经营一家碳式复写纸小店,并在1955年发明了字母汉字转换法(早于拼音)。1952年,出于来自政府的压力,林先生关闭了慕义教会学校。

在此后的60年间,尽管历经贫困、坎坷,甚至是文革,林先生一直将这些书籍保存得完好如初。1981年林先生去世以后,他的家人继续将这些书籍保存在家中,并希望将他们交还到卡尔家人的手上,以了却林先生遗愿。